宣恩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恩文史 > 正文 内容
《宣恩往事》选登—乞讨舞

宣恩政协网2023/09/13 16:42:53 来源:本网

字体:

  

 连厢

 

连厢,在宣恩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连厢,即连厢、肉连厢、滚龙连厢。前两种,是亘古传承的乞讨文艺,滚龙连厢系解放后创新舞蹈。前两种系清代随流寓带入,滚龙连厢,始于三十年代,形成于五十年代。

连厢又名连厢、霸王鞭,既是乐器,也是道具。它用长约三尺的紫竹或水竹,在两端挖四个洞孔,分别嵌入24个小铜钱,并在两端系上红绫。舞者在手、臂、肘、肩、背、腰、臀、腿、脚九个部位有节奏地敲打,发出“嚓嚓”声响,故又有金钱棍、花棍、九字鞭、连响等别称。

连厢的动作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黄龙缠腰、美女梳头、腰膝盖花、纱扒子等舞姿。

唱词,多为即兴创作的恭贺、奉承语,并夹以“李呀!李莲哩”,“张莲乐、李莲乐”等衬词。

若主东有所要求,也“打发”,舞者就演唱有固定段子的古人故事。因此,它既是舞蹈,也是曲艺。

 

 肉连厢

 

肉连厢是一种不用道具的演唱舞蹈,只有万寨一带有此舞种。

顾名思义,既名肉连厢,必然是由肉发出的声响,它的声音是由两手及舌头发出。

以双手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手心靠鱼际处,用母、食二指紧夹中指,由中指使力弹出。打击在无名指与鱼际之间,发出“打、打”的响声。

在发声的同时,两手也如连厢似的在周身拍打,并以舌头卷抵口中上腭,使力一弹,也发出如同莲花闹“打”的声响,来配合击拍,产生合声连响。同时参以恭贺性唱词。

 

 滚龙连厢

 

滚龙连厢,是李家河塘坊坪艺人周树庭独创的新舞种,民国24年(1935),周随贺龙红军长征,因病掉队于贵州。

在无以为生的情况下,拜飘泊贵州的湖南花垣艺人杨云清为师,习学霸王鞭和莲花闹,业成艺熟,即以两艺融合为一,闯荡于黔、湘各地。

在一次沿门乞讨中,正表演得起劲时,不料被一石头绊倒在地,“糟了,这下不仅要出丑,还要打掉饭碗”,心灵手巧的周树庭顺势一滚,就在地上打了几个动作,才遮住了倒霉的大丑。

民国33年(1944),他由贵州经湖南,返回湖北原籍,以小本生意为业。

他也时时不忘他“二合一”的连厢和出丑的一瞬间,平时在家就以从师所学的肩三棒、纱扒子、黄龙缠腰、雪花盖顶、仙女摘花、鲤鱼板子、腰膝盖花、燕子含泥、鹭鸶踩莲、古树盘根、美女推车、美女梳头、跑马射箭、梭步、单滚球、双滚球、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舞姿,继续练习。

民国38年(1949),建国后,人们欢天喜地以种种文艺形式,庆贺翻身,周也从“喜欢得打滚”这句俗语,诱发出他曾经打滚出丑的经历。便邀约好友向友志用打连厢来庆贺。

他们以一步三点头、太公钓鱼、夫妻观灯、双龙抱柱、鹤鹰展翅、睡龙翻滚六个高难动作为基础,使连厢、莲花闹、唱词,于滚、舞、歌中融为一体,并揉进杂耍和南戏中的部分武功精华,终于练成如蛟龙翻腾的滚龙连厢。1957年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音乐会演,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以后又多次参加全国性调演获奖。




下一篇:《宣恩往事》选登—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