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恩文史 > 正文 内容
《宣恩往事》选登—祭祀舞蹈

宣恩政协网2023/08/31 16:41:40 来源:本网

字体:

  


 摆手舞

 

摆手舞,即古之“跳年”,土家语叫“舍日巴”。据载,宣恩山区盛产普舍树和桂花树。普舍四时开花,五色缤纷;桂树八月中旬,十里飘香。土家男女,常歌舞其下,后又与祭祀结合,以娱神娱人。

此舞有文字记载的,是清初类书《格致镜源》说:“《湖广通志》载:施州(的来凤)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宣恩)东门关,伐一异木,(经李溪、歌罗河、汇酉水)随流至(来凤的)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就是跳摆手舞于大树之下的最早记录。

不过,这一记载似乎只有覃氏子孙歌舞其下,才会得到神的高兴,“他姓往歌”,就“花不复落”,然而,酉水流域的土家人,是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元宵,都要身着民族服装,齐集土王庙(摆手堂),由土老司带领,先向土王神像拜年(祭祀),祈祷平安和丰收,再在庙堂或广场大树下,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在锣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齐和,诚所谓“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跳舞时还要配以大铜锣、大堂鼓、大钹等节奏明快的乐器,所以当时也称摆手歌。

宣恩摆手舞的基本步伐,有单摆、双摆、回旋摆、三步半小摆、叉摆、望月摆、横小摆、停步上下摆等。

舞姿有犀牛望月、鹤鹰闪翅、跳哈蟆、拖野鸡尾巴等。

表演内容,多为狩猎、砍畲、肥、挖土、下种、薅草、割谷以及纺棉、织布等生产、生活情节(参见宗教中的土老司祭祀)。

宣恩酉水两岸的摆手舞, 在清中叶以前是“土王庙里人如海,每到新年摆手歌”。

到清末,就只有沙道沟的星火田一带,仍较盛行。到民国,星火田也只存摆手堂一座,内供的土王、王妃及配像七尊,还能享受其子孙的香火。

建国后,因破除迷信,其子孙将神像收藏,时间一久,全部腐烂,摆手堂也坍塌拆毁。

 

 铜铃舞

 

铜铃舞,是从土家族“解钱”活动中挖掘出来的舞蹈。以其神歌唱腔,踩罡舞姿,筛选提炼而成。又因道具罡剑(铜铃)独特而命名。土家族为祈求小儿易养成人,老人长命百岁,全家诸事顺遂,常祈祷祖先保佑,并以解钱酬谢祖先(参见土老司祭祀)。

解钱的起源,从供奉的祖先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位神像,可知最早不超过宋初。

著名的民族学家、史学家潘光旦教授的调查研究表明,彭氏祖先在唐末五代时,是从江西进入五溪,经过几代经营,其势力才逐渐超过本地的田、向等强宗大姓,成为该地的第一首领。同时也为五溪的土家族所同化,成为土家人尊奉的族神。因此,在宋初以前,是不可能有解钱的。

宣恩的解钱活动,只流行于南边的忠峒(现沙道沟)、忠建(现李家河)、高罗、木册(现板栗园)等地。这些古代称之为“山獠”“峒蛮”之地,又正在五溪之一的酉溪上游,与现在的湖南仅一水之隔。

《施南卫志》曾载:“忠峒、元置湖南镇边宣慰司”,由此可见,忠峒等地曾经是时而属湖南,时而归湖北,所以南部的解钱,与湘西土家族的解钱是一致的。

解钱仪式中所用的“罡剑”,是一种长一尺,两端呈喇叭状,各有四个小铜铃,舞起来叮当作响的木质道具,名为八宝铜铃。土老司身穿法衣八幅罗裙,头戴三亲冠,一手执卦,一手执罡剑,以踩“三步罡”的步伐,边跳边哼神歌。

抗日战争前,解钱仪式逐渐消失,直到1975年,文艺工作者在高罗、沙道沟等地驻队调查,发现三步罡舞姿优美、神歌唱腔独特,八宝铜铃的新颖,才将其加工整理,并命名为八宝铜铃舞。

1977—1979年,以此舞编创的《喜迎宝书到土家》《山寨婚礼》等节目,曾分别获省创作奖,摄入电影艺术纪录片《山花烂漫》,收入《百花集》。

 

 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苗族人民在还大牛愿时,进行“踩鼓”仪式中的一场祭祀舞蹈。其起源传说,是很久以前,苗岭山乡的深山中,有一古庙,苗民常来烧香上供,山中的猴子,也常来偷食供品。

一次,一只猴儿无意中跳于鼓上,“咚”地一声,将猴群惊呆。四处张望,悄然无声。再跳鼓上,响声仍作,聪明的猴儿,已悟出是脚踩鼓响,不以为然。时间一长,不仅不怕,每当偷到供品后,还专门跳上鼓面,边吃边舞,以示其乐。

后来,这一场面为苗家小伙子偷看到了,甚觉有趣,也仿而效之,于是便成为苗族的猴儿鼓舞。并被用于椎牛会中,以娱神娱人。改土归流后,随苗族带入宣恩。

该舞的舞姿动作轻快、敏捷、矫健、活泼,跳跃有如猴儿之状。

且舞蹈时,要在祭祀之家的大门枋下,或场院的大树下,挂一面约三尺直径的特制大鼓。化妆成猴儿的,一人执小鼓槌,敲击鼓边,一人执大鼓槌,敲击鼓面。两人边敲边绕鼓而舞,其余的人,随鼓点节奏的变化进行伴舞。踩鼓歌伴着踩鼓舞的动律,轮换演唱,故当时被人们呼之为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的内容,主要有反映苗家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片断,如插秧、锄地、打谷、推磨、绣花、梳头、纺线等别有风韵而又洒脱的动作。

宣恩苗家的椎牛会,盛行于清代及民国前期。

民国20年(1931),苗民冯太远家,还最后一次大牛愿后(参见苗老司祭祀),就只能看到还小牛愿和猪愿了,因而猴儿鼓舞,也就消失。

抗日时期,连小牛愿中的舞蹈也很难看到。

1958年,曾经挖掘此舞,因迷信色彩太浓而未被重视。

1978年,听说湘西苗区已有猴儿鼓舞,便派人前往考察取经。并与宣恩的苗族老人座谈,根据宣恩猴儿鼓的舞姿特点,创作出《苗山鼓声》,改称为苗鼓舞。以后新加工的节目,曾多次获省级创作、表演奖和全国银牌奖。

 

 傩舞

 

傩舞,是冲傩还愿时跳的舞,是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巫文化之一。

其历史古老悠久,《论语·乡党》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周礼·夏官》更有“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以索室驱疫”等记载。已将奴隶社会时期的傩愿形象,跃然于简策。也说明从古至今,沿袭不断的盛况。

宣恩的傩愿,一直还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解放第二年,尚依稀可见。但是限于除妖治病,诊癫驱邪。还愿的已经绝迹。

宣恩的傩舞,是土家族、侗族在冲傩还愿时,由傩老司身穿法衣,头戴“三亲冠”,手舞柳旗、牛角、司刀,以“三步罡”“踩九宫”“踏八卦”“走循环太极图”“颤抖碎米步”以及翻跟头等基本动作,一进一退地自然跳动,故俗称跳老司。

其中有代表性的舞姿,“安营扎寨”的一则内容。它以挽诀、念咒、吹牛角、哼傩腔、紧锣密鼓等形式,踩着“领兵罡”,表现“领天兵、扬天鼓、震天庭、飞金阙、驾火轮、知生死、定乾坤”的本领来降魔擒妖,解救生灵(参见宗教信仰中的傩老司祭祀)。

斯舞与土老司“解钱”中的铜铃舞一样,具有独特的舞姿、舞步和道具,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只因迷信色彩太浓,曾从事此艺的人,都已年逾古稀,只能讲而不能跳,兼之解放后出生的人,都未曾得见此舞,故无人去挖掘、提炼与加工,使蒙有迷信阴影之珠,湮灭于新文化的茫茫大海之中,永世都无璀璨夺目之日。

 

 绕棺舞

 

绕棺舞是丧葬仪式中,由道士先生和孝家子孙共同围绕棺材既歌又舞的一场法事。

《施南府志》载:“施郡之民……丧葬前夕,绕棺歌唱,蓋挽歌之遗.从全州(府)地域分,有“北跳丧,南绕棺”之说,意即恩施北边的巴东,建始诸县死人后,流行的是跳丧舞,恩施南边的宣恩、来凤诸县死人后,流行的是绕棺舞。

跳丧舞和绕棺舞,本是土家族的长者去世,为缅怀死者,庆其升天的仪式。其他各民族进入宣恩之后,也随乡入俗,凡请道士进行超度者,必进行绕棺,而且传承不衰,至今犹存。

宣恩的绕棺舞有大绕和小绕之分,小绕只由道士给亡人解罪,于法事中围绕棺材哼唱一番,时间昼夜不拘,谈不上是舞。

大绕是出柩前一天的晚上,由道士“掌坛师”手执灯笼先行,其他道士执边鼓、马锣、头钹、二钹随后,孝子执“引路幡”紧跟,其他孝男,亲朋好友也可参加,锣鼓、歌唱、穿插其间。

绕棺舞队形呈一路纵队,由掌坛师调度。队形的变换,有一条龙连环绕、套环绕、螺丝转顶、扯纱耙子、猫撵老鼠等。

步伐为四回绕、四退绕、二回头、定点绕、左右四环绕、左右进退绕、卷筒绕、切尾绕、三礼拜、首尾连环等。

每换一种队形时,均以紧锣密鼓相配合,节奏随舞蹈动作的快慢而变化。慢绕时,挽歌穿其中,快绕时,只舞不歌。到累得精疲力竭时,退下一个,又补上一个,虽汗流浃背,犹以为乐,其意在于送亡归天,化悲为喜。

这一舞蹈的突出特点,是队形和舞步的变换。到激烈高潮时,是以跑的架势,既进又退的穿花连环绕,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特近,稍一不慎即会绊脚摔跤,扰乱队形。

现在南边虽还能经常看到,因曾有过四十多年的断层,基本步伐失传,原始风貌失味,且未经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与提炼,只不过是一种粗犷乱舞和一时取乐而已。



上一篇:《宣恩往事》选登—灯舞

下一篇:《宣恩往事》选登—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