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曲艺,是艺人以道具结合讲唱为手段,送艺上门,进行乞讨为目的。宣恩的乞讨曲艺分常年性职业乞讨和季节性非职业乞讨。如金钱饭、三才板、莲花闹、干龙船等,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其它只在春节期间才有。
一 金钱板
金钱板,乞讨曲艺之一。系清代由外地客民迁来宣恩时带入。道具是在长尺许的三块竹片上,嵌入小铜钱,表演时,左手拿两块,右手拿一块,以右击左,使竹板,铜钱发出合声齐响,故名金钱板。
金钱板的唱词内容,多为见景生情的七字句式,或长短不一的句子,以恭贺之语为多。有时,也可用三、三、四的十字句式,唱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
演唱时强调节奏,除每一唱段的间歇期,用金钱板演奏过门外,每一句也要以金钱击拍,使其节奏明快,有板有眼。
民国时期,沙道沟的朱五瞎子,是周围闻名的金钱板演唱者。万寨的廖子林,也是当地出名的演唱者。他们为生活计,经常走村串寨,进行演唱,深受当地人们喜爱。兹附金钱板唱词《十绣》片段于后:
《十绣》
一绣一点一横长,刘秀十二走南阳。姚期马武双救驾,二十八宿闹昆阳。
二绣二字两笔画,文王渭水访子牙。子牙车上排八卦,他算周朝八百八。
三绣三字三横长,三国军师诸葛亮。排兵布阵赛司马,他的计谋胜张良。
四绣四字四角方,桃园结义刘关张。同生共死恩情好,三请诸葛卧龙岗。
五绣五字武虎将,武松打虎景阳岗。景阳岗上打猛虎,从此威名天下扬。
六绣六字绿茵茵,宋朝女将穆桂英。招亲嫁给杨宗保,下山大破天门阵。
七绣七字左脚挑,仁贵下山走一遭。乌泥河中救唐王,勤王立下汗马劳。
八绣八字两边分,明朝又出常玉春。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九绣九字金钩挂,唐朝有个李元霸。年纪虽小力气大,手拿铜锤八百八。
十绣十字横中过,宋朝有个杨令婆。年纪虽大英名在,百岁挂帅把敌捉。
二 三才板
三才板,乞讨曲艺之一。与金钱板类似,只不过竹板较薄,不嵌眼眼钱而已。
道具是以长尺许的三块竹板,表演者左手执两块,右手拿一块,并配以唱词,有节奏地打击作响,故名三才板。
它是一种演唱结合的表演形式,唱词多为七字句式,也有长短不一的句子,还兼有说白。内容一般多为恭贺之词,也有把一些故事编为固定成文的小唱段,进行演唱的。
三 莲花闹
莲花闹,又名莲花落。是乞讨文艺之一,由流寓带入宣恩。它由两块长约五、六寸,宽约一寸多至两寸多的竹板组成。上用绳索穿连,下端自由开合。演奏时手握一块竹板,甩动另一块竹板,使之碰击发音。
也有的左手执莲花闹甩击,右手另拿一块稍长的竹板,敲击其穿绳的上端,使之有机地穿插击拍。并按其节奏,配以表演唱词。
唱词为七字的上下句式,无固定曲目,由演唱者见景生情,即兴创作。唱腔虽然单一,但很讲究节奏,要求唱词必须合拍,就是唱段中的间歇,也要节奏鲜明,使唱词能朗朗上口。其形式与快板类似,只不过快板是以较快的顺口溜形式念诵唱词,而莲花闹是有板有眼的演唱。兹附《对口莲花闹》唱词片段于后:
《对口莲花闹》
甲:莲花闹,两块牌,那边走到这边来。乙:那边走到这边来,见个大姐在做鞋。
甲:这边一针锥过去,那边一针锥过来。乙:那边锥的跳三针,这边锥的排对排。
甲:只有当中难锥过,用个夹夹扯过来。乙:鞋面剪成几大块,千针万线缝拢来。
甲:男子穿起走四外。乙:女子穿起掌家财。
甲:莲花落,莲花落,得见一位福婆婆。
乙:得见一位福婆婆,她天天都在福窝窝。
……
四 干龙船
干龙船,是清中叶由侗民带入宣恩,后与土家族结合,成为共有的乞讨文艺。
宣恩干龙船形式有二,一为木质小船,船舱似庙非庙,门楣及其两侧,贴有红纸条写的小对联,内供傩神夫妇头像,由艺人背在背上,手提小锣,边敲、边唱、边舞。
一为纸制小船,连同小铜锣一起,挂在一根有铁锥的木拐杖上,表演时,将铁锥插入地上(俗称独脚龙船),由艺人先念道白:“锣鼓三声响,八卦定阴阳,老君定八卦,串游走四方”,接着边敲边唱。
干龙船的唱词,以七字句式为多,由艺人见景生情,即兴而作,内容多系恭贺之语,固定成文的长篇唱段,也有一些,如果主东舍得“打发”,要求艺人演唱故事,他也不推辞。
唱调没有一定之规,一般以傩腔傩调和灯歌为主。倘在春节,则全唱灯歌调。
宣恩的干龙船,以北边晓关、桐子营等地较多,南边高罗龙河村杨、吴两姓侗民每逢正月有玩干龙船的习惯。平时,虽间或有干龙船到家,也多系北边或外县的艺人前来演唱。
兹将干龙船艺人即兴编创的唱词片段,摘录于后:
《干龙船》唱词片段
龙船来到贵府厅,我给主东开财门。上开财门生贵子,下开财门生麒麟。
中开财门做高官,大开财门发人丁。主东财门大大开,家也发来人也兴。
一进门来用目望,主东坐个好屋场。前头坐的八字向,后有双凤来朝阳。
坐在龙头出天子,坐在龙尾出凤凰。主东坐在龙腰上,代代儿孙坐朝堂。
主东君来主东君,手里抱个好学生。行船眼睛生得笨,是男是女认不清。
如若是个男学生,赛过前朝关将军。如若是个女子命,胜过宋代穆桂英。
边在敲来边在说,里面出个福婆婆。腰不弓来背不驼,老人老得好利索。
我把古人比一个,她比宋朝杨令婆。丫环使女团团转,婆婆高坐福窝窝。
站在门前用目瞅,这个主东好享福。堂屋填的三合土,神龛燃的檀香炉。
佣人穿的绸子布,丫环戴的玛瑙珠。不是我来抬捧你,喂的肥猪象水牛。
你送财来我送财,一个圆宝滚进来。圆宝滚进不滚出,恭喜主东大发财。
五 搬土地
搬土地,属乞讨文艺之一。是将木质土地老儿的面具戴在头上,进行演唱的文艺形式。
它沿于傩戏,只限于在春节讨过年糍粑,并非职业性乞讨。在宣恩土家族中,几乎每户都有一个十分简陋的土地庙,称之为当坊土地,主宰一家的祸福,被视为吉祥之神。
土家人历来是勤劳朴实,视乞讨为耻,但由于多种原因,到年关难度之时,又不得不去行乞,于是将吉祥之神的面具,戴在头上遮着脸去讨,这是他们一种害羞的心态反映。
有的并非贫穷之家,只因幼儿常年多病,按八字先生的说法,是因小儿身犯关煞,或身犯刑冲克害的孬命,唯一解脱之法,是幼儿期去行乞,方使病痛消除,以后由贱变贵,于是便将幼儿委托给搬土地的艺人,背在背上一起去讨。
而被讨的主东,认为土地神到屋,会带来好运,加之又有躲关煞的小儿,也乐意施舍。只听到铜锣一响,便拿出香烛来敬土地神。
搬土地的道具简单,除木雕土地面具外,就是一根拐杖。拐杖上挂着插香烛的口袋和小铜锣。
艺人头戴面具,左手执拐杖,右手执锣棒,背上背一装糍粑的背篓,有的还背一个“贱命”幼儿。
一到主东门口,首先念白:“土地土地,有点神气,初一十五,打餐牙祭”,紧接着打一个喷嚏,便开始敲几下锣,唱两句词,再敲几下,再唱两句,就这样反复敲击,反复唱。
唱词各地不同,有的道白是:“一声铜锣响,八卦定阴阳,土地来到此,百事保安康”。一般是见景生情,即兴创作,且全系恭贺之词。
有故事情节而又固定成文的唱段,虽然也有而不多唱。唱句均为七字四句式,唱腔多系傩腔傩调。
兹附《土地神》唱词如下:
《土地神》唱词片断
三十三天天门开,新任土地下凡来。土地下凡无别事,专为主东财门开。
春开财门春季旺,夏开财门夏季强。秋开财门生意广,冬开财门买田庄。
上头买起南京转,下头买起北京城。买起长田好跑马,买起短田修衙门。
前头修座都督府,后头修座府衙门。都督府,府衙门,文武双全考头名。
土地神,要进门,土地进门带金银。左脚进门带金子,右脚进门又带银。
双脚同时一路进,做个鲤鱼跳龙门。进府门,必拜神,三拜天地与君亲。
三拜神,三拜神,再拜灶王司命君。土地祠下我不拜,我是龙华会上人。
各个神灵参拜后,转身再参两扇门。左边参拜秦叔宝,右边又参尉迟君。
二位将军守在此,你跟主东守财门。早晨守门守君子,黑哒关门关小人。
虽然刚才没有开,只因来我土地神。土地不送银和金,单送摇钱树一根。
六 送财神
送财神,系乞讨文艺之一。也只在正月初一至初三这几天,多由贫苦的戏剧艺人进行表演,始于晚清时期。它如同演戏时的“打加官”一样。
打加官是一种戴面具讨赏方式,而送财神是由一人化妆成赵公明(财神菩萨),黑花脸,头戴金盔,身穿铠甲,手执九节神鞭,在锣鼓声中,进入东家,讲唱一些恭贺之词。如“财神进门来,四季广招财,日进天下宝,夜进万缗财……”
由于受人物(财神)的限制,他只能讲一些恭喜发财的语言,不可能有固定的故事唱段。即使有,也只能是见景生情,临时编创几句贺词,按戏剧唱腔,哼唱一板。
主东对送财神的打发,是另眼相待的。因为第一,财神菩萨是人们所欢迎之神;第二,送财神的是戏剧艺人,不是专业乞讨者。也不像有些穷讨恶要的乞讨人,你不打发他就继续唱,直唱到你打发他才走。所以对送财神的人打发不仅是粑粑,而且有钱。
七 摇钱树
摇钱树,乞讨文艺之一。只在春节期间才有表演,非专业性常年乞讨。宣恩人们,每逢年节,都习惯于打糯米糍粑过年,而有的一日两餐,尚难填饱肚皮,又谈何过年糍粑。于是一到春节,就以送摇钱树的文艺形式,来讨糍粑过年。
摇钱树的道具十分简单,仅一株鲜树枝而已。在树上满挂纸钱(有的不挂),艺人手执树枝,挨家逐户,进行演唱。
摇钱树是讲唱形式,为三、五、七不等的句式,但必须有韵脚,有节奏,才会朗朗上口。演唱内容多系恭维奉承之语,故亦逗人爱听。兹将摇钱树唱词片段摘抄于后:
《摇钱树》
摇钱树,聚宝盆,朝落黄金夜落银。初一早晨捡四两,初二早晨捡半斤。
初三初四不去捡,碗大金银塞后门。捡起金银无用处,买田置地于儿孙。
上头买起云南止,下头买迄北京城。买起长田好跑马,买起短田修衙门。
前头修座都督府,后头修座府衙门。都督府,府衙门,荣华富贵万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