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恩文史 > 正文 内容
《宣恩往事》选登—预防医学

宣恩政协网2022/11/28 17:36:38 来源:本网

字体:

  


宣恩人们所患疾病,不下百种。主要流行病有伤寒(俗称鸡窝症)、感冒(俗称假伤寒)、疟疾(俗称打摆子)、痢疾(俗称痾痢)、痘疮(即天花,俗称烂痘子)、疹子(俗称出肤子)等。

常见病有痨瘵(俗称男子为色痨,女子为月家痨)、梅毒(俗称杨梅疮)、头癣(俗称肥疮)、癞痢(俗称癞子),以及疥、疱、疖、疔、痈、疽等疾。

地方病有麻风(俗称大麻风)、瘰疬(俗称瓜藤疡)、气瘿(俗称泡颈)等。对上述诸病,有的可以预防,有的难以预防。

凡是因接触病毒而传染,已为人们所认识到的疾病,如麻风、痘诊、癞疬等病,即使不提醒,人们也会自觉地采取隔离。

再如痨瘵本属传染性疾病的肺结核,因尚未认识其传染性而同锅饮食。

每年开春,人们便将蒲公英、松针等鲜叶熬汤分服,以防流感。

到夏秋之交,就将马齿苋等鲜草煎服,以防胃肠道疾患。

有的农民采集一些全草和树叶,扎成小把,称做“风药”,在街上叫卖。人们买回熬水,用这种风药水洗澡,据说可以预防疮疥和风湿。

有的将艾蒿扎成小把叫卖,用作烧艾必备之物。即每到端午,就将三年以上之陈艾绒拌以麝香,请医按穴施灸,以防眼疾和中风。

还有的人将防治五痨七伤的草头木根泡酒,早晚服一小杯。

平时杀鸡,必将鸡内金焙干,研末,给小儿服用,以助消化。

天花,是一种危害小儿生命,极为严重的传染病。民国16年(1927),沙道沟街上几十名出烂痘子的小儿,只有3个活命。

民国25年(1936),李家河102人出天花,死去98人,可见其厉害。

用痘苗预防天花,最早始于康熙年间。由江西崇仁县中医杨德华、杨伯风父子带入痘苗,在高罗、忠峒、忠建、及散毛等司,串乡卖药和放(种)痘子。

乾隆年间,杨伯风之子杨鹏贵,定居高罗,开设“杨万春药店”。种牛痘这一技艺,也先后为宣恩各地中医所学会。

一直到民国初期,接种牛痘,都是用小刀划破皮肤,但由于消毒不严,或手术不精等问题,经常出现流血过多,痘痂溃烂,因而很难推广。

民国26年(1937),县政府指派中医田文斋等,赴各小学普种牛痘,改用酒精高温消毒的细针轻划,既不很疼痛,又很少出血,学生和家长都乐于接受。

民国30年(1941),由县防疫委员会组织,县卫生院牵头,会同民众教育馆等各有关单位,进行防疫宣传。

印发卫生传单576张,张贴标语4次,开展街头演讲34次,听众达4316人次,改善饮食行业20多家,厕所进行消毒28次(主要指机关学校)。

民国32年(1943),初种牛痘2123人次,复种牛痘2981人次。注射霍乱疫苗1046人次。

同时,省卫生处派出防疫第11队,长驻晓关,进行防治工作。

33年(1944),种牛痘18064人,注射霍乱疫苗及混合疫苗5311人。

几年来,虽竭尽全力,进行防病治病,但仍然是大面积发病。民国34年(1945),全县流行天花、伤寒等症,死亡达200余人。

民国35年(1946),仅县医院发现的伤寒18人,就死去4人。痢疾患者74人,就死亡7人。

民国36年(1947),不仅县财政困难,省卫生处也无力下拨药品,卫生院成为无人管的状态。且正值全县性的伤寒、天花流行,仅城关乡发病117例,死亡27人。



下一篇:《宣恩往事》选登—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