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原系草木丛生,潮湿阴霾,未经开发之地,仅有生于斯、长于斯,为生存而辟田烧畲,披星戴月的巴土人群在此生活。
这里,以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特殊,在宋代,逐渐成为施南土司的政治中心,也成当地土民日中而市,物物交换之集场。乾隆元年(1736),才作为宣恩县城。经过历届知县的经营,县城日渐繁荣。
宋代实行羁縻政策时,高罗就被设置为州。元明实行土司制度时,高罗土司,在老寨,设有雄伟的司署与宏大的集场。尤其是3里多长的街道,使高罗人的骄傲感至今犹存。
一提到老寨集场,便情不自禁地说,他们的祖先在祭年时,不管是祭年跳舞,或玩龙舞狮,都是落雨不湿鞋。天晴可遮阴,乡里人进了街要迷路,这可看出,他们为集场的宏大是多么地自豪。
这种既不湿鞋,又可遮阴的街坊建筑,在鄂西可算特有。它是以高于两旁住房的亭式长廊,将街心遮盖,以便遮阴避雨。作为集贸市坊来讲,是为方便赶集人而建,故从古至今,一直在宣恩各地传承。
万寨的亭式长廊古街,在民国37年(1948)被龙山的鸦片商放火烧光。(因万寨某些人以多欺少,恃强凌弱,强抢他们的鸦片,据为己有,结果被他们在晚上悄悄放火,将全街烧光)
覃家坪的亭式古街,到民国尚依稀可见。
茅坝塘是民国时开场,虽非亭式街道,同样是下雨不湿鞋。其他集场,为赶场人的方便,也想尽一切能遮阴躲雨的方法。
庆阳坝的亭式长廊古街,同样下雨不湿鞋。从清代保存至今,仍完好如初。现已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一 全县集场设置
乾隆元年(1736),将原施南司治作为县城。在其他各里人烟集中之地,设置集场21个。民国期间,又增设9个。
赶场人多的,集场三天赶一场,每月赶9场。以每旬的1、4、7,2、5、8,3、6、9为场期,各地错开赶场。赶场人少的集场,五天赶一场,每月赶6场。即每旬的1、6,2、7,3、8,4、9,5、10,各地错开赶场。
赶场人更少的,则10天或半月赶一场。另一种类似赶场的传统集会,则是庙会、赛歌节、娃娃场、女儿会。(参见节日文化)
改流后,在全县设置的集场是:
(一)施南里
除县城外,新置6个集场。
椒园:3、6、9逢场。 庆阳坝:5、10逢场。
覃家坪:2、7逢场, 卧西坪:3、6、9逢场。
倒洞塘:4、9逢场。 岩桑坪:(不详)
(二)东乡里
土司时期,东乡镇是物物交换之所,改土归流后,新置6个集场,后又增添两个。
长潭河:3、6、9逢场, 中间河:2、5、8逢场;
狮子关:1、4、7逢场, 洗马坪:5、10逢场;
干沟塘:3、6、9逢场, 万寨:3、6、9逢场;
茅坝塘:1、4、7逢场, 板场:1、4、7逢场。
(三)石虎里
改流后新置两个集场。
晓关:3、8逢场。 草坝场:1、6逢场。
(四)木册里
土司时期,在板栗园司城设有物物交换地。改流后新置两个集场。
板栗园:4、9逢场, 上洞坪:2、5、8逢场。
(五)忠建里
土司时期,在干坝、塘坊坪有物物交换之所,改流后,迁至李家河。后又增加冉大河:
李家河:1.6逢场, 冉大河:3.8逢场。
(六)高罗里
土司时期,物物交换地设在老寨,改流之后迁至下高罗,共置三个集场。
高罗:4、7、10逢场, 板寮:1、6逢场。
新安坝:2、5、8逢场。
(七)忠峒里
土司时期,在石垭口衙门堡前,设有物物交换场所,后迁至老司街,改流后再迁畲刀沟。到民国,共置三个定期集场,之后又增设四个不定期的油盐场,即药铺、沙道沟坪、老岔口、当阳坪。
沙道沟:2、5、8逢场, 两河口:3、6、9逢场。
乐歌坪:5、10逢场。
二 县城的市容
“紫荆翠耸,玉带清流,万山环绕,一郡胸腹”。这是《施南府志》对宣恩县县城大自然的描述。
该城位居墨达山下,宜山之前。明珠山麓的三十六峰,峰峰晓翠,一串珠联。巍巍石塔,矗立官山,塔随白云动,云移塔身间。吕寺晚钟,惊天地,泣鬼神,响徹夜空难安眠。它昭示人们,多做好事,广结善缘。滔滔贡水,汩汩文澜,穿城而过,东去不还。双龙伏二洞,浊清分流喷龙涎。
乾隆二至五年(1737-1740),流官知县陈寀,在县城开始大兴土木。建起县署、学署、典史署、巡检署、城守署等机构。继之,历任知县,又建起考棚、书院、宾兴馆、文庙、武庙、文昌、城隍等庙,社稷、先农、山川、常雩诸坛。
在历任知县的倡导和劝捐下,士绅、商贾及各族民众的资助下,又修起火神庙、财神庙、魁星阁、玉皇阁、观音殿、祖师庙、龙王庙、张王庙、青龙寺等30多座寺庙,使宣恩县城变为一个庙的世界。
江西商帮于乾隆时,在县城首先建起一条商业街,叫做江西街。安徽商帮,于清中叶又在贡水南岸建起一条街,叫做兴隆街。各地商帮来宣之后,先后建起万寿宫、南岳宫、禹王宫等会馆,并附建戏楼。
乾隆十二年(1747),流寓富商宋文奇创首捐款,将街道铺石为路,开沟五条,使赶场者免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之苦。
道光元年(1821),宋文奇之子宋宏尧,秉承父志,与唐姓开洋等,以及后来的徽商鲍、吴、潘各姓,共同续修以下十二条市坊街道,使之初具城市规模。
治前街:治前仁惠坊。 正街:治左永兴坊。
江西街:治南丰乐坊。 猪市街:治南清宁坊。
铁匠街:治右祥兴坊。 西街:治右七郎坊。
北街:治左贞洁坊。 小东门街:治左兴隆坊。
东门街:治左安贞坊。 凤嘴街:治南兴南坊。
盐店巷:治左。 兴隆街:治南对河兴隆坊。
同治十二年(1873),市坊城沟,已五十多年未疏,到处闭塞不通。连雨几日,横潦盈街,若当晴霁,则秽气熏天,行人叫苦不迭。知县胡昌铭,谋诸绅士,大获赞许,遂于二月动工,五月竣事,使闭者开,塞者通,叫苦者快然无憾。
民国初年,县北战乱频繁,县衙几度被焚,殃及民房,而致茅屋连片,街可罗雀。
民国22年(1933),湖北省保安三团进驻宣恩。由士兵们用河坝的鹅卵石,嵌成“人”字形的街面。
民国33年(1944),由县政府建设科经费列支,整修街道,历时半年,完成如下五条街道。
(1)正街与江西街翻修;
(2)丁字街长53米石块铺面;
(3)居士街长13米卵石铺面;
(4)宋氏牌坊前长20米卵石铺面;
(5)田粮管理处到卫生院,重铺新路;
(6)西门沟桥头至贡水北岸,长333米,修整加宽。
三 畲刀沟的场貌
凡是较为热闹的集场,都非常讲究市容市貌。商号牌匾、庙宇戏楼更能为市场的繁荣而加分。以畲刀沟为例,改流前,这里的河边只有两户魏姓铁匠居此,乾隆二年(1737),集场由老司街迁此,人户日渐增多。
乾隆十一年(1747),江西会馆(万寿宫)在此建起,随后,湖南会馆(禹王宫)建成,两馆均有唱“人大戏”的戏楼。
相继,财神庙、水府庙、嫘祖庙、新关庙、太山庙、祖师庙等,均在对河两岸先后建成。四川商帮进入沙道沟后,将商业贸易推向高峰,集场迅猛扩大。
街道由上码头,经富贵场,到下码头,经水府庙北转,到嫘祖庙,再西向过仇家码头,上朝门口,抵禹王宫,直至李纯波大屋坎下,对户对面多系商家住户。
同时,在上街中段,又西向派生一街称为新街。四川十多户商家老板,就长驻朱时济、王家章等旅栈。湖南客商多驻游万卿旅栈。
沙道沟的市容场貌,有如下特点:
1.注重女儿墙(即防火墙)的封砌。该集场自设立以来,曾多次失火。人们以水能克火,便修起水府庙。在重修住房时,都注重防火墙的封砌。即去掉两旁的飞檐,分段逐级高出屋脊和瓦面数尺,将屋与屋之间,用墙隔断,即使某家失火,其火势也很难殃及邻户。同时,将防火墙加以装饰,就更显气派美观,一举数得。
2.有醒目的商号招牌。各户都在铺房侧的防火墙面,为使粉层牢固,用掺有头发的石灰浆涂约3—4分厚的层面,由艺人按书家所书商号名称,精工细作,制成凸形招牌。部分尚无隔火墙的商户,也都制有木质牌匾悬于店侧,城镇味道,显现无遗。
3.家家备有竹席遮雨板。备制的目的,也就是为顾客下雨不湿鞋,天晴可遮阴。这种竹席挂在房前檐下,逢场天一早用竹杆伸向街心,下午收回檐下。虽谈不上经久耐用,但整齐划一,在正街看不到用床单遮阴的商家。
4.“富贵场”更显富贵。在向永泰和熊吉昌两家的墙墙相对之处,建有牌楼式的拱门,气势雄伟,门上书有“富贵场”三个耀眼的大字。顾客一入拱门,就有超级市场之感。
5.热茶凉水,随意取用。一年四季,不分冬夏,每到逢场,家家门口,都摆有热茶凉水,供人取用,这既是一种人际和谐的文化现象,也是生意人吸引顾客的一种手段。
6.民国29年(1940),由众商家出资,保安一团出劳,用石灰、河沙拌成三合土,夯成光滑的街面,当时人人满意,甚至有的居民在自家门口用桐油光面,可是不几年,为冰冻凌泡,街面大烂,于是仍以片石,镶嵌人字路面。
7.民国30年(1940)沙道沟商会出资,订置渣箱数个,公厕两处,雇用“清道夫”二人,于逢场天下午打扫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