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是政权机构做的事务,其事务有好、有坏和一般。政绩,是政府机关的官员在政务工作中,已经做出看得见、摸得着、有益于人民的事务。凡是能反映在文献载体,或人民口碑中的好事,就是为政的成绩。
清代乾隆元年(1736),政府草创,流官的主要职务是,由知县统管一切,修建各种公署,审理民刑案件,维持辖区治安,兴办地方教育,清查新垦田土,核实土流户口,记录地方文化,劝修民间庙宇,领首春秋祭祀,建设人文景观,设置坊市集场,修建交通道路,设置津关渡口等等事务。
民国前期,军阀混战的大火,烧到宣恩,地方团阀,独据一隅,把持军、政、财权,各自为政。知县实权失控,只能八面玲珑的去忙后勤,其它政务毫不沾边,谈何政绩。不过,在特殊时空,特殊环境,有客观推动,于民有益的政务,也应该视为政务和政绩。
改土归流之后,公署的修建位居首要。文署,在县城修建的有县署、训导署、典史署。武署在县城修建的有千总署,在忠峒修建的有把总署,以及在干坝、东乡修建的巡检署。
学校,在县城修建的有学宫、书院、考棚。在干坝、东乡、忠峒修建的有义学。
庙制,在县城修建的有文庙、武庙、文昌、城隍、社稷诸庙坛,以及协助各地,劝捐修建的佛道庙宇。
仓库,在县署之东,修有能贮存稻谷5000石的常平仓。在各里修有能贮存稻谷共90万石的社仓5处。同治年间,知县胡昌铭又在经历寨等地,义修多处社仓,以作备荒。
在其它公益建置方面,全县建有递铺16处、集场21个、交通里程共491里,石拱桥和风雨桥接近300座、义渡与乡渡22个,葬坟的义地,在县城、高罗、畲刀沟等地到处皆有,学校义学有学田、河道义渡有义田、义士。
上述公益建置,国库开支虽然只占少数,如果不是当时的各级官员心系民众,领导组建,其政务政绩就难想象。以清代与民国比,则是龟兔赛跑。民国期间,宣恩多灾多难。如果不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公署和庙宇,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连办公、教学的地方都没有。
如地方法院,是借用文昌宫。卫生院是原来的青龙寺。县党部是原来的覃氏宗祠。补充二团,驻扎在南门外的关庙。农林改进所,是原来的祖师庙。县训所是原来的南岳宫。财粮单位无庙可住,便借用张积生的私宅办公。县银行在吕策六家开办。
还有,县立高等小学堂,是原来的考棚和书院。县立中学是原来的文庙、火神庙、城隍庙、宋氏祠堂等地共同构成。民众教育馆是原来的观音阁。
全县160多个小学,除乐坪是由当时乡长兼校长张继武,动员全乡民众投资投劳,修起一栋四合水的两层木石结构楼房外,其他全部占用庙宇。
抗日期间,在玉皇阁、封口坝、椒园、万寨、狮子关、晓关、高罗、新安坝、黄家河、李家河、冉大河、沙道沟等地,虽建有粮仓 ,也是形势的急需,在庙宇、祠堂、或私人家增设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