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区划概况
乾隆元年(1736),废司为里,设宣恩县,领7里25甲。
嘉庆十五年(1810),在里下实施牌、 甲、保的十进制,即十户为一牌,设牌头;十牌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正。道光七年(1827),全县有7里 56保、339甲。
民国肇建,驻宣恩绿营兵撤回府城,宣恩设立保卫团总公所,以武昌起义参加者向金秋为所长,不久向病死沙道沟,由杨达臣、覃子寿等先后为所长。并在全县设置18个团防。以“家道丰裕、声望素著”的绅士为团总(也叫团董)。每团定额40名团丁,采取“一家出丁,九家出饷”之法,长驻该团,以维持地方治安。虽是军事机构,实际统领该地行政与财政。形成团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
民国22年(1933),全县分设四个区,其区公所是:一区在县城,二区在长潭河,三区在沙道沟,四区在李家河,下辖33个联保、194个保、2004甲。
民国23年(1934),原石虎里所属之石人坪、狗耳石、太平坝等地,因“悬隔咸丰,穹远难治”被划拨咸丰县。宣恩地盘有所缩小,便将原来四个区中的长潭区撤销,合成三个区,区公所改称区署。一区区署设在县城,二区区署设在沙道沟,三区区署设在李家河。下辖16联保、170保、1549甲。
每区设区长一人,区员4人,事务员一人,录事2人,区丁一人。每联保设联保主任一人,书记一人,保丁一人。
民国30年(1941),实行新县制,废区置乡。全县设13乡、170保、1549甲。乡设正、副乡长各一人,民政、文化、经济、警卫股主任各一人,干事、录事、事务员、乡丁各若干人。各保设正、副保长各一人,保干事、保丁各若干人。
民国36年(1947),根据省颁《县组织法》进行调整,原13乡基本不动,个别调整,改称乡名。
二 区划变迁
(一)废司为里表
乾隆元年后行政区划表
里名 |
原司治 |
今所在地 |
甲数 |
施南里 |
宜山之前 |
珠山镇 |
6 |
东乡里 |
龙骨堡 |
东乡村 |
3 |
忠建里 |
老司城 |
干坝 |
5 |
忠峒里 |
石哑口 |
畲刀沟 |
5 |
高罗里 |
老寨 |
高罗 |
2 |
木册里 |
司城 |
板栗园 |
2 |
石虎里 |
石虎堡 |
晓关 |
2 |
七 里 |
|
|
25 |
(二)废里置区设联保
民国23年废里置区设联保表
区别 |
一区 |
二区 |
三区 |
区署所在地 |
县城 |
沙道沟 |
李家河 |
十 六 联 保 所 在 地 |
联保 |
所在地 |
联保 |
所在地 |
联保 |
所在地 |
贡珍 |
县城 |
陶朱 |
沙道沟 |
凤司 |
李家河 |
友爱 |
干沟塘 |
陶泉 |
当阳坪 |
燕巡经 |
燕子溪 |
廉万 |
万寨 |
歌李 |
高罗 |
新印 |
麻阳寨 |
椒庆 |
椒园 |
白水 |
沙坪 |
马水 |
卧西坪 |
小洗柳 |
晓关 |
兴镇 |
狮子关 |
龙凌 |
板栗园 |
|
|
永顺 |
长潭河 |
|
|
(三)撤区建乡
民国30年撤区建乡表
原乡名 |
更改名 |
保数 |
甲数 |
备注 |
贡水 |
城关 |
15 |
122 |
①原乡名为民国30年设 ②更改栏系民国36年更名 |
椒园 |
椒园 |
15 |
139 |
晓关 |
晓关 |
12 |
139 |
友爱 |
镇关 |
14 |
128 |
永顺 |
长潭 |
12 |
107 |
万寨 |
万寨 |
13 |
127 |
卧西坪 |
卧西坪 |
12 |
110 |
高罗 |
高罗 |
12 |
102 |
陶朱 |
沙道沟 |
15 |
119 |
歌乐 |
乐坪 |
15 |
119 |
凤山 |
凤山 |
15 |
124 |
龙凌 |
板栗园 |
10 |
112 |
新安 |
新安 |
10 |
105 |
合计 |
13 |
170 |
1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