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恩文史 > 正文 内容
《宣恩往事》选登—生活习俗

宣恩政协网2021/07/09 16:15:17 来源:本网

字体:

  

一 服饰
服饰,指人的衣裳头饰。上穿为衣,下著为裳。头饰是指所包帕子,或 所戴帽子。
(一)衣裳
各民族上衣有高领、矮领和无领之分,也有满胸、开胸之别。男女上衣, 都沿衣领的托肩起,由大襟、小襟到底襟,再到袖口,有几道不同颜色的花 边。
土家女子的上衣,长可齐臀,袖大约一尺三四,将袖管提起,小孩就能 吃奶。土家男子的上衣,有的无领无扣,只在腰中捆一条腰带。
扣子,有铜扣、布扣、薏仁扣。富有者用铜质圆珠扣,贫寒者用念珠似 的薏仁扣。后来,虽改用布扣,在缝制上也有简繁之分。富有者不惜费工费 钱,将较长的布扣尾,分别盘成各种图案,以示美观。
下裤,男女有别,相同的是正反两面可穿。五寸宽的白布腰,穿上后在 脐前折迭几次,再捆裤腰带。男裤是裤大、腰大、裤脚短而大。只在踝骨以 上,将一只裤脚提起,即可小便。女裤裤脚小而长,一般止于脚背,裤口也 有花边。
男子着装,身穿满胸长衫,或对襟短衣,头包帕子,脚打绑腿、穿麻草 鞋,腰捆“板袋”。
板袋,即钱袋,系盛银两或铜币所用之物。有布制或革制,布制多为情 人赠的信物,绣有花纹图案;革制系皮匠缝制,多为麂皮、黄牛皮,经久耐 用。它是在菱形板袋两头,连接腰带,绕腰捆于板袋之口。
青年男子打绑腿,右脚绑腿内藏有盒式防身“小叉子”(短剑形小刀)。
女子着装,较为讲究。富家女子,身穿满胸短衣,下穿裤子或喇叭式长 裤,以能遮住“三寸金莲”为原则。
一般女子,倘遇红、白喜事,或庙会,或打薅草锣鼓,就会穿一层比一 层短,而且颜色各异的“三迭水”衣服,有的称“节节高”,以显示其华美。
清末民初,衣裳镶边的逐渐消失,大衣大袖,向适体紧身过度。土家男 子,绑腿内的盒式小刀也不见了。
女子穿的八幅罗裙也淘汰了。常年所围的花围腰,仍然如故,以显得身 段苗条。
侗家妇女,一直未改的服饰习俗,一是大衣大袖继续穿,二是妆新妆老 一套衣。侗家妇女衣长过膝,袖大一尺,短齐肘下。结婚行合卺礼时,穿的 嫁饰衣必留一套,以待百年辞世时妆老。
抗日战争时,男学生改便装为学生装。女学生开始穿短裙、连衣裙,或 旗袍。少年儿童穿童子军服、戴童子军帽。在他们的带动下,穿旧服饰的人 日渐减少。
总之,从清代到解放前,宣恩人的穿着是穷富有别,富人是“冬裘夏葛”, 穷人是“棕衣壳被”。也就是富有者,夏穿麻布汗褂,冬穿皮袍长衣,雨雪天, 脚穿棉布袜,再套铁钉皮鞋,走起路来,既稳健,又保温。
赤贫者,夏光赤膊,冬披蓑衣。雨雪天,脚包棕片,再套草鞋,既御寒, 也防滑。晚上是以包谷壳叶当被盖。
(二)头饰
头饰,指头上的妆饰。改土归流后,流官流吏要求人们按清制辫发易服, 除当时的生员、流寓中的汉人以及富有之家积极响应外,一般收效甚微。有 的虽辫了辫子,仍将其缠绕在头上,再包上帕子,以遮发辫。
包帕子,是宣恩各族共同的习惯,虽是汉族,也多仿效。帕子的质量、 长短、缠式、扎头,则各有别。一般人家,头包粗兰、白布,富有之家,头 缠黑绉丝帕。土家包成人字路,约两寸帕头朝下,苗家包成卧凤式,侗民的
帕子扎头朝上成活套。土家苗家女子,帕长有 1.5 至 2.5 丈,以齐眉为美, 其他各族,短的也是 7 尺以上。包扎时,无论哪种式样,男的绕头横向扩展, 女的纵向升高。年高体弱的老人,到冬天就戴披帽。
戴首饰,妇女先在脑后挽个粑粑髻,插一根银质或玉质发簪。未婚女子, 在额前横梳一排遮额短发,称为“美人头”,以示与已婚者的区别。要到结婚 “上头”时,才停梳美人头。两耳戴各式吊环,胸配银质项链玉佩。手戴玉 镯和戒指。
清末民初,妇女戴头饰的开始减少。一般只挽一个粑粑发,别一根发簪, 再包上帕子。男子也由辫子剪成披肩发,再过渡到剃光头。女青年开始剪长 辫为披肩短发。
婴幼儿的穿戴,更为讲究,衣裤均绣有花纹。热天戴箍箍帽,冬天戴棉 狗头帽或披帽。帽子上钉满玉质、银质,或镀金,或发兰的小菩萨。有八仙、 十二圆觉、十八罗汉,以及龙、凤等头饰。胸前项链上吊有“长命富贵”“易 养成人”的百家锁,或珠联一串的小铃铛。还有手镯、脚环上,也吊满铃铛, 婴儿舞手动脚,铃铛之声,不绝于耳。
抗日战争前后,实行“新生活运动”,由青少年学生,剪发易服。男生开 始剪平头、球头、分头、学生头、西装头(有的叫飞机头)等式样。
二 餐饮
餐,即食,也就是吃。饮,即喝。吃喝是人的本性,故《礼记·礼运》 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人们的物质享受日益丰富的时候,必讲 求饮食的色、香、味、形。满足这种需求,就是一种文化享受。
宣恩各民族,饮食上虽有一定差异,由于相互影响、同化,在称谓上趋 于一致。以酒饭二字来说,凡食于他家的称吃酒,食于自家的叫吃饭。
如食于婚嫁双方,叫吃喜酒;食于寿诞之家,叫吃寿酒;丧亡之家,叫 吃丧酒,或打斋酒;分娩之家,叫三朝酒、十朝酒、满月酒;修造之家,叫 担梁酒、乔迁酒。
再如食于自家的,春社叫吃社饭;六月逢卯,叫吃赏新饭;七月十二, 叫吃月半饭;腊月三十,叫吃团年饭。侗家请客,除了传杯换盏大碗酒外,
还要吃抓饭。由此可知酒与饭的关系,不管食于他家或自家,对酒饭的称谓 也都是一种饮食文化。
(一)膳食
宣恩各民族的膳食差异,是高山和平坝,富有和贫寒,民族集居区和民 族杂居地。总体上讲,是粗茶淡饭,小菜半边粮,吃盐如开荤,酸辣不间日。
各家各户的酸辣子、酸姜、酸菜、酸萝卜、酸莴苣泡坛子等,少者三四 个,多者上十个,大小酸坛子摆满厨房。
苗家侗族,将米粉拌鲜肉或鲜鱼,密封坛内,使其变酸后再食。
吃粮,平坝以大米为主,高山以包谷为主。二高山及丘陵,是两者互参。
若青黄不接,以三月黄(大麦)、苦荞、红苕、洋芋接济。倘遇岁荒,是“病 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挖蕨能度日,何须外逃荒?
高山地区的人们,将包谷磨细成粉,洒水拌匀,用大木甑蒸熟成饭。有 的将其蒸至半生不熟时,再次洒水拌匀继续蒸,叫翻甑饭,吃起来软和爽口。
吃菜以合渣为主,将黄豆泡胀磨浆,拌入砍细的青菜、或萝卜菜等,用 头圆大锅煮熟,无油无盐。再将辣子烧糊,合一小勺盐巴,放在擂钵里擂烂, 吃饭时,如因合渣没盐无味,就拣少许辣子以改口味。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 并不觉苦,而是“两碗合渣三碗饭,五碗五碗的干(吃)”。倘系赤贫之家, 就更要打折。
若逢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不仅有酒有肉,还可在集镇换回大米。农闲 时所猎野羊、野猪、泥猪、刺猪以及野兔、野鸡等,在自食有余的前提下, 还可炕成腊肉,或上市出售,换回盐巴。
平坝地区,穷人虽多,条件较好,只要有钱,食品不愁。从荤菜来讲, 田野、洞穴的田鸡、螃螃(龟纹蛙),山溪的娃娃鱼(大鲵)、池塘的螺蚌, 是无人过问的下色菜。熊掌被视为补品,平坝人则很难吃到。
逢节期,或初一、十五,高山、平坝,都要打“牙祭”,敬祖宗和土地神。
农村以腊肉为主,城镇以鲜肉为主。城乡荤菜,多为猪牛羊肉和鸡鸭鱼蛋。
在食物喜好方面,各民族各有差异。土家人,喜吃大片猪肉,一片三四 两重。苗家之中,有一部分被称之为“生苗”的,喜爱蛇肉和五香虫。蛇肉, 有的是洗净、切段,炖熟后吃;有的是在明火上烧熟后吃;五香虫,俗称打 屁虫,将其用油煎炸,任其放完屁后,已经焦黄,香酥可口,特别适合下酒。
在吃味方面,汉族非常讲究,还刻意求新。如吃虾米钻豆腐,是将活虾 米、整块豆腐放于有冷水的火锅内,再置于火炉子上,当水温升高,虾米即 钻入豆腐,待豆腐、虾米熟透后,再放入油盐和香料,即可入餐。
再如吃烧烤,是将仔猪破开洗净,放入香料,缝合后再包一层黄泥巴, 在明火上烧熟,去泥食用。这种吃法,只不过是原始生活的再现,并无新意。
在待客方面,平坝是蒸炖加小炒,三盘四碟。高山和二高山,是以盖面 肉、搭桥肉待客。也就是大片肉块,超过碗口直径,客人有一片,最多两片 就足之够矣,以显示主人之大方、舍得。
侗族妇女在红、白喜会吃酒时,习惯将桌上的酥肉、圆子等菜,给家里 老人或小孩带一小包,叫做“带醡包”。如果带有正在断奶的婴儿吃酒,其母 便乘此机会,用筷子头在各种菜肴上一沾,再点在婴儿的舌头上,叫做“开 荤”。认为只有开过荤,小孩子吃肉时才不会拉肚子。
(二)啜饮
饮有饮水、饮茶、饮酒。宣恩的山泉,遍地皆是,即使是严寒三九,人 们均习于喝冷水,只有老年人、富有之家才饮用浓茶。
浓茶是将茶叶放入茶罐,加水置火上煎熬。待开,仍将茶罐煨于微火旁 浓煎,并保持一定温度,随时都是热茶。虽茶色深红,味道苦涩,饮者犹以 为美。而且,倒出多少浓茶,掺多少冷水,继续煎煨。保证整天都有浓茶喝。
倘系贵客临门,则以清明前的毛尖茶叶,用开水冲泡“盖碗茶”,以示对客人 的尊重。
饮酒,是宣恩男女习以为常的事。酒分两种,一种是无度甜酒。以糯米 蒸熟、拌粬发酵而成,再用凉水稀释,以竹管吮吸,叫“咂酒”,俗称“筒酒”。
人们对此,以诗赞曰:“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 吸尽长江水倒流。”
一种是高度白酒,土家、苗、侗男女,对此多以碗代盏,饮至兴浓,一 碗一口清,叫“骤饮”。已醉再饮叫“狂饮”。自斟自酌,品酒赏菜叫“慢饮”。
有的酒癖,随身携酒,无菜无饭,一口两口随时吮吸,以止酒瘾,叫“酣饮” 或叫“打冷疙瘩”。
招待客人,多系自备的高度头锅酒,并对客说:“怪酒莫怪菜”。意思是 说,因离街较远,一时难买到新鲜菜,请海涵。没有好菜,但好酒还是有你 喝的。
再一种是女儿红酒。嵇含在《南方草木状·草麯》中说:“南人有女数岁, 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宣恩侗家生女,也 如法而制,倘逢尊贵客至,就会将窖藏多年之女儿红酒,拿出待客。
油茶汤,是宣恩土家族既饮又食的独特习俗。苗、侗、汉等各族,也乐 于接受。仿而效之,习以为常。它是用清油或茶油,将茶叶、阴米、阴包谷 (是糯米、包谷蒸熟晒干而成)、核桃、花生等物炸脆,再配以葱姜蒜等各种 香料,用开油汤淋泡饮用,故叫油茶汤。既名曰汤,当然是饮多食少,因而 吃时只用一支筷子。
三 住房
住房,是生活中重要部分。宣恩的住房,从一般而言,北边多为泥夯土 木结构,南边多为砖木或石木结构。若细分,则多种多样,有豪绅之家的“百 子封侯”房,有富裕之家的“走马转角楼”,有一般人家的木质楼房,有贫寒 之家的茅草房、杉树皮房、薄石板房,再就是赤贫之家的茅棚和石穴。
贫寒之家,有的慢慢积攒几根柱料,立屋后,筑土墙挡风,称为土墙屋。
这种屋,在宣恩南北两地,各有不同。北边是用干润泥土放于长木盒中,夯 筑而成,南边是用土砖坯或岩石封砌而成。这种屋,节约大量木料,就地取 材,夏凉冬暖,很受人们欢迎。
有的一无地基,二无木料,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几根木料,到立屋“担梁” 这天,再送些钱财礼物,屋主才开得出木匠工资。买不起布瓦,就以茅草、干杉 木皮、薄石板盖顶,进行遮雨。买不起木板装修,就用野竹儿、杂树条和烂晒席 挡风,人们戏称为“千根柱头落地”。
有的因忙于吃的,无暇兼顾住的,在空屋架中一住十几年,柱料已旧, 还仍是一栋“亮柱屋”。更有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者,就只好住茅 棚和石穴。
一般之家,在城镇的只讲整体风水,不讲住房的方位。在农村的要求两个 条件:一是风水宝地,二要柴方水便。有的因屋基难觅,要到一里左右的地方去 挑水。倘逢天旱,要到几里远的地方去挑,甚至一个早工只能挑一担水。
“柴”就是燃料,也有的捡柴,需爬几里、十几里路的上坡。因此,柴 方水便,即成人们修屋的首要条件。
要风水宝地,首先得花重金,请阴阳先生选地,还得以高价购买宝地。
因为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再贵的屋基也不得不买。
建房子,原则上是按朝向,依山傍水而建,屋的大小,以间数和骑柱而 定,屋的高矮,都不离 8。即屋梁高 1.88 丈,或 1.78 丈,所谓“要得发, 不离 8”,“屋高逢 8,万代发达”就是这个道理。屋的宽窄,以间数而定,一 般是横排一连 3 间,或者 5 间。每间宽有 1.5 丈、1.3 丈不等。堂屋稍宽, 进深为 3 柱 5 骑,或 5 柱 6 骑,骑柱间隔 2.5 尺,骑柱斜面,每步水依次低 5 寸,这样的水面,透光度强,而且好看,不过,高山地带的房屋水面,倾 斜度稍大。
农家的堂屋,平时多系存放农具,或其它杂物。有红、白喜事,都在堂 屋操办。中柱后两步水,就有供奉家神的神龛隔断,神龛两侧,各开有一个 小门,直通后面的小房。
土家的堂屋,与众不同,大门口挂一个头上长角,怒眼圆睁、青面獠牙, 见之胆寒,用以辟邪的木雕“吞口”。堂屋里,即使放有粮食,小偷也少来光 顾。可能是“吞口”对他的震慑。
堂屋两侧的大间,每间又隔成前后两间。后两间是卧室,前两间,一边 是厨房,一边是火炉。
苗家火炉,靠柴尾巴一方是祖宗的座位,任何人都无资格坐这里。为免 其他不懂规矩的民族坐错,便在这一方堆放一些柴物。
侗家的火炉称“火铺”,也叫“半边火炉”。因为有三分之一的地方不铺 地板,三分之二的地方铺高约一尺多的地板,所以叫半边火炉。火铺,是侗 家红会举行交杯、白会进行殡仪,平时接待客人,以及做饭、就餐、烤火等, 一铺多用之地。
宣恩的土家、苗、侗,也包括汉民族等在内,都习于在正屋一侧,或两 侧,逐渐增配有吊脚楼的横屋。楼下圈养牲畜,堆放柴草及其它杂物。楼上 作为书房、客房、绣房之用。这就是富裕之家的“走马转角楼”。
在正屋和横屋两相连接处,叫骡子屁股,可作碓、磨、厨房、倉廪之用。
在两横屋吊脚楼前,用矮墙连接,正中修一个朝门出入,就形成一个“四合 院”的整体。
豪绅之家建房,用材十分讲究。柱料选用柏子树、梓木树、枫香树、猴 栗树,以其谐音为“百子封侯”。板壁多用秋木、杉木、楠木等料。门窗、栏 杆、神龛、吊脚楼柱等,均为镂空的木雕。
四 行路
行路,主要是路。宣恩虽是崇山峻岭,其先民为了生活与生存,从茫茫 林海、荆棘遍野中,踩出了田连阡陌的通路,练就出健步如飞的铁脚板。身 负重物,上坡下坎,如履平地。
改土归流之后,为加强县城与各地之间的联系、县内与县外交通之方便, 在原崎岖小路的基础上,扩建与开辟了两条人行大道,5 条驿道及 9 条主干 道。(见政务中的交通运输)
无论是平坝的康庄大道,山野的羊肠小路,凡是有分岔的路口,皆有行 善积德之家立的指路石碑,以防生人迷路。
贡酉二水,虽有乱石险滩相阻,贡水,从桐子营到红岩窖的数十里;酉 水,从药铺到麂子峡的一百多里,可以分段通航。尤其是酉水,从骡子湾到 沙道沟的一段,往来船只如穿梭。木排压浪春夏来,为人们的行走,解决了 上坡下坎的难题。
其二域所属 100 多条大小溪流上,由土家、侗民,以及汉、苗各族,共 同修建的有石拱桥 200 多座,风雨桥 72 座,设有义渡数十处,以方便行人。
凡无义田、义土的个别渡口,有专门以渡客为业的船老板。过渡的乘客, 自然要给船老板的辛苦费。
凡人烟稀少、水平浪静的渡口,则于两岸横系竹缆,将渡船套于竹缆, 由渡河人自己拉缆而渡。尽管是深山峡谷,并无“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 
风雨桥,是侗民迁来时带入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他们“修桥补路,添福 添寿”的思想美德。是他们自己带头,广泛劝捐,其他族大力支助的结果。
行人至此,必停步歇息。有的欣赏建筑工艺之美,有的观赏山光水色之秀, 有的叙说家常,有的谈论新闻,更有的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古往今来,无 所不谈。
步行,对宣恩人们来说,是积久成习,赤着脚也能走上几十里。如果穿 上草鞋,既轻便,又稳当,走起路来,如骏马添翼,然而历代官吏,豪绅富 户,虽数里之遥,也要骑马、坐轿、坐滑竿,甚至还感不适。
不过,宣恩各族男女,也不甘落后,常言道:“大登科,状元及第;小登 科,洞房花烛”,人生一世,大登科无望,小登科却有一次,所以,在这难得 的一次,男子必须骑马,女子必须坐轿,而且要骑彩马,坐花轿。这唯一的 一次,就是结婚。
对于骑马、坐轿,宣恩人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但以侗族人传得最多。
他们非常自豪地说,洞房花烛这天,骑马坐轿,是人生大事。我们的老祖宗, 从古兴起,而且是朝廷大官特许,任何人不敢阻挠的。
有一次,我们侗家人结婚,走在路途,迎面碰上巡抚大人的八人大轿相
阻,凶相毕露的吼道班,要新娘让路,新娘说:“登科大礼,岂能让路”,巡 抚闻之,认为此女不凡,便命人传话:“若能赋出好诗一首,不仅本官让路, 而且用本官之轿抬送新娘。”新娘闻之,问曰:“是戏言还是当真?”巡抚答 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好,请大人命题。”巡抚掀开轿帘,正见路旁 山下,有一石牛卧地,便以此为题。新娘未加思索,顺口便吟:“此地长眠一 石牛,未知睡了几千秋。骄阳烺烺周身冷,细雨蒙蒙汗水流。鞭子抽他他没 动,棕绳拉断也难溜。从来不吃新鲜草,虽饿万年并不愁。”
巡抚闻听后,翘指喜曰:“好好好,本官让路”。于是自往农舍暂休等待, 命人用自己的旗锣鼓伞,金瓜钺斧,将新娘前呼后拥,送往婆家。自此,侗 族姑娘结婚,便兴起坐轿的习俗。洞房花烛既为小登科,其他民族结婚坐轿, 也就不足为奇了。女的可以坐轿,男的当然也可以骑马,而且要骑彩马。于 是,越兴越阔气,连媒公媒婆、送亲的男女都可以骑马坐轿。为了有所区别, 便将新娘坐的轿子称大轿,其他称小轿。大轿顶插上八仙木偶小雕像,轿身 以大红绫绸,进行彩扎装饰,两侧写上“之子于归”四个角字,轿门口,贴 有喜联和横批。这便是小登科要坐花轿的来历。


下一篇:《宣恩往事》选登—民间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