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恩文史 > 正文 内容
《宣恩往事》选登—宣恩的侗族

宣恩政协网2021/01/27 10:13:13 来源:本网

字体:

  

宣恩侗族,是五溪蛮中一个叫飞山蛮的后代。也是古代的百濮、百越(百粤)、僚演变下来的一个支系。其祖先便可追溯到古代濮民族。

一 濮越僚的演变

古濮族,因处于部落分散,无统一君长的状态,族称亦多。在殷商时期,分散于江汉之南的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春秋战国时,濮人和麋人联合伐楚未果。到周景王时,楚国强大起来,“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这时,濮人被楚国打得四散,逃走于长江中下游,直至东南沿海各地。因其族称繁多,如越濮、滇濮、巴濮、濮夷等称谓。故称百濮。

濮人又称越人,所以有百越,或百粤的称呼。唐魏征的《隋书·南蛮》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曰伶,俱无君长,随山峒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在东部的越人就叫东越,也叫东瓯越。他们与南下的汉人融合,成为汉族。在西部的越人叫西越,也叫西瓯越。一部分西越,分布在今安徽寿县、合肥,湖南靖县、宁远、零陵,以及广州等地。另一部分西越,有骆越、滇越、南越,以及山越、闽越、腾越、夔越、扬越、越裳、掸国等等称谓,其分布远达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可见越人势力之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曾派大军 50 万,征伐百越。在西越之地,驻扎三年而不解甲弛弩,使越人到处迁徙逃亡。

魏晋时期,史书对分布在川、陕、黔、滇、桂、湘、粤等地,已经销声匿迹的百越人,泛称为僚,如葛僚、峒僚、僚浒、鸟浒等。

唐以后的漫长时期,对僚的称呼更为繁杂。如仡佬、仡僚、仡伶、瑶、苗、峒、峒僚、峒苗、峒家、峒民、溪民等等。其实就是由濮到越,由越到僚,一脉相承的族称。这些没有君长的百濮、百越,或僚的族群, 逃入五溪的深山峡谷后,自然也称溪蛮,或南蛮。

二 飞山蛮之雄起

唐末五代时,各地节度使纷纷拥兵自大,传位给子孙部下,不奉朝命,世称藩镇。在此历史条件下,五溪蛮中,有称为飞山蛮的仡伶人,日渐强盛,以杨再思为首的飞山蛮集团,据有辰(州)、沅(州)、靖(州)及三江、铜仁等地,中央王朝所实施的羁縻政策,只不过是以蛮酋治蛮人,无力控制蛮人实力的膨胀,更未想到对溪峒用兵,因而给飞山蛮一个自身发展的时机。

《宋史·蛮夷二》说:“诚州、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这是说从唐昭宗到北宋初的一段时间里,杨再思由淮阴南丞,迁辰州长史。再迁诚州刺史,并以其子正隆、正涛、正修等十二人分掌武冈、辰州、澧州、靖州、柳州等地。到宋熙宁八年(1075),杨氏子孙,经 160 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相当强盛。到杨光富,率族姓归附中央王朝,时已拥有 23 州峒。

在治理与开发沅州的芷江县时,杨再思的第 12 代孙杨天应,是一个传奇人物,这在杨、吴、姚、龙、谢,以及其他侗族姓氏的《族谱》中均有记载。

并谈及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龙地盛、谢天飞等五人,结拜于酉溪,共衍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派行。五姓子孙,均按此派行取名,世代繁衍。

之后,又有黄、陈二姓加入,并尊杨再思为飞山公,是诸姓共同之祖。

普建飞山庙、风雨桥(凉亭桥)和鼓楼。历元、明、清至民国,诸姓氏中,若有另立新谱者,必嵌入七字中的几字,以示不忘祖先之遗训。

总之,宣恩侗族源于古代的濮、越、僚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越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唐时称飞山蛮,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为侗人、峒蛮或峒苗。突出特点是有自己的信仰、语言和文化。

三 入迁宣恩

宣恩的侗族,按《族谱》《承裔簿》、碑文及口碑资料,多为清康、雍、乾、嘉各时期,先后由湖南新晃、芷江、通道、麻阳、会同、黔阳、靖县、贵州的玉屏、天柱、安化、铜仁以及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地迁来,共 28 批,30 多姓。

他们迁来后,多分散在龙潭河、板栗园及整个晓关。还有干沟塘到会口,至洗马坪。龙马山至中间河。洗草坝到庆阳坝等地,聚族成寨。

迁来原因与苗族一样,一是兵祸,二是灾荒,三是招徕。据宣恩民委民族普查资料统计,凡与飞山蛮五人结拜、族神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及语言等有关的杨、吴、姚、龙、谢、黄、张、孟、文、李、陈、孙、莫、潘、滕、乾、卢、刘、江、程等姓,均属侗族。迁来后多系小集居,大混居,且多在平坝和二高山,与土家、苗、汉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不到几代人,便被汉化或土家化。


上一篇:《宣恩往事》选登—宣恩的苗族

下一篇:《宣恩往事》选登—宣恩的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