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唐秀明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让人民群众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精髓的了解,增进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红色旅游文化的承载体主要有红色基地、革命遗迹、遗址、纪念馆(园)、著名人物故居等。
一、椿木营乡红色旅游资源情况及现状
椿木营乡是一片红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乡广大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战斗,尤其在土地革命时期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1929年1月7日,贺龙率领三千多人攻击鹤峰县城,并建立了以鹤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即恩(施)宣(恩)鹤(峰)边防司令部,旧址位于椿木营乡白岩溪村)。
1930年4月,在鹤峰县委和红军的支持下,成立了“椿木营白岩溪农民协会”。
1933年3月至6月,在红七师师长叶光吉、政委盛联均的带领下,在宣恩县建立了5个‘区’“苏维埃政府”和建立了21个‘乡’“苏维埃政府”(红七师师部旧址、余家湾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粟谷湾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均位于椿木营乡)。
此外,椿木营乡红色资源还有红三军军部旧址、锣鼓圈红军桥、椿木营乡烈士纪念亭、“不共戴天”石碑(“不共戴天”四个大字是原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代理主席兼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严立三为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强烈愤慨,决心抗战到底亲笔书写的)。
经过调研,因年久失修、相关职能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椿木营乡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如椿木营乡恩宣鹤边防司令部革命遗址,一栋三间木屋房屋外形,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外形基本保持原貌,但房屋主架破损严重;革命烈士纪念亭,该亭占地2000平方米,目前400米围墙全部垮塌、石碑全部破损、主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砖块已破裂……总之,椿木营乡红色资源亟待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利用。
二、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将椿木营红色旅游资源纳入全县红色旅游规划中。由县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全县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梳理长征脉络,谋划将椿木营的同长潭河、李家河、椒园等拥有相似红色文化的乡镇一道发展,一幅完整的红色旅游图中椿木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加大资金扶持,解决维修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据初步统计,椿木营乡整体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的修缮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资金200余万。因我乡自有财力拮据,无法承担修缮费用,恳请上级有关部门能解决相关项目资金,确保全乡现存的革命遗址、纪念设施得到应有的保护,同时改善旅游配套产业、配套设施,提高景点服务档次,促进红色旅游上档次、上水平。
(三)加大对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多引导新兴文化产业、新闻媒体到椿木营乡革命遗址地进行交流调研,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先进传媒平台,大力宣传革命前辈和英雄事迹,介绍红色旅游线路、景区景点,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红色旅游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主办:县文旅局
会办:椿木营乡